台湾改装品牌BC,对于很多车迷而言已经是一个非常耳熟的名字,大家对BC的更深刻印象可能是避震产品,毕竟创始于1999年的BC,专注于避震的开发和生产。然而,在改装界浸淫得更久的车迷应该知道,BC也生产改装轮圈产品,而且当中还涉及了锻造技术。大家是否还记得之前的《车迷站携BC发布雅力士赛车和锻造轮圈》,作为一个改装品牌,BC发布属于自己的赛车,用之于参加泛珠三角赛车节,以及部分的北方赛道嘉年华、西南房车赛等民间赛事,是现时非常流行的做法,检验改装部品的绝佳场所便是赛道,很多改装品牌也非常乐意用此方式向车迷验证自身产品的性能。然而,你所见BC发布的这辆丰田雅力士赛车,绝不是一台动力见长的猛兽,因为赛例不允许改动引擎的缘故,所以只能在操控上“下恨手”,这一级别的赛车,更多的是拼操控,当然还有耐久性和稳定性。


图:根据赛例,引擎部分不被允许作出任何改动,该1.6L自然吸气引擎没有作任何的腹内强化,而只是加装了一个超巨大的进气风箱。与民用版的雅力士相比,它也没有非常明显的马力优势,因此,该车重点开发的不是引擎动力,而是下一页说到的底盘强化和操控性。


图:进气歧管和超大的碳纤维进气风箱,不过此车处于样板车阶段,进气歧管和风箱并没有连接起来。

图:铝合金轻量皮带轮,能让油门的响应程度更敏锐,车手的每一脚油门都能快如闪电地付诸实行,在超车或者被对手竞逐的时候,多争取零点几秒,便可分出胜负。同时,该图也可以看出前悬挂的一些端倪。
看到了吧,引擎没什么改动,因此也没什么可作文章的,规规矩矩地做了些引擎周边部件升级后,动力单元部分只能就这样点到即止了。还是看这辆雅力士有什么过人之处的操控升级吧,尤其是悬挂部分。

图:作为BC的御用赛车,当然使用的是双五辐式BC轮圈。

图:前刹车使用的是SRacer的六活塞卡钳和划线刹车碟,卡钳材质为锻造的T6061铝合金,重量比一般的铸铁卡钳轻得多,锻造的产品还有一个好处,那便是强度更高,用在这辆雅力士赛车上,正好可以尽情发挥锻造刹车卡钳的优势。

图:原装的雅力士排气管躲藏在暗角,改装后的排气管依然是那么低调,不肯探出尾管的管口。虽然引擎不可以改动,但换个排气管什么的,总可以轻微地提升马力输出。

图:稍微探下身查看车底悬挂,拖曳臂式后悬挂怎么不见了呢?对不起,当它被选择改造成一辆赛车的时候,就注定会被人挑断筋脉,俗称“打痞脚”。原装的丰田雅力士后悬挂为扭力梁式拖曳臂,典型的低成本小车常用悬挂,家庭使用还可以从容应对,但用在赛车上便显得比较吃力了,也不利于赛车的动态表现。将拖曳臂后悬挂拆下,并换上多连杆独立悬挂,避震形式也由之前的机簧分离式变成整体式,可以看到悬挂摆臂与车身之间还有非常大的空余位置。另外,原装的雅力士全系标配后轮鼓刹,而该雅力士赛车上的是碟刹。


图:民用车的驾驶室追求的是功能性和舒适性,演化为赛车后,车内的大部分内饰件都必须拆掉,只剩下一些结构性的部件,或者更换上重量更小的赛车专用件,例如OMP翻皮方向盘、电子多功能赛车专用表。

图:方向盘后的快拆装置,可让车手在短时间内拆下方向盘,使“全副武装”的车手更易进出赛车。

图:一辆赛车的必备物件,桶形赛车座椅和多点式安全带,全方位固定车手,该雅力士赛车使用的是OMP座椅和安全带。

图:很有拉力赛车风格的三踏板,为防止车手的脚下动作打滑失误,踏板的表面还作了防滑处理,而且左右两边还设有挡板,防止车手的脚在强烈震荡情况下越区。

图:车手们应该都非常喜欢的玩意,顺序式波箱排档杆。还好,液晶仪表盘上有档位显示,不然每换一次档,都要在心中默念12345,就好像幼稚园学生在数数。

图:排档杆旁边的一大堆控制按钮,仿似太空船上的装备,笔者唯一看得懂的是那个红色圆形的引擎启动按键。

图:由于该赛车将要参加的赛事中,包含了耐力赛事,因此车内的温度控制对车手来说尤其重要,这个位于副驾前方位置的物体,便是将车外的气体吹送到车内,以缓解驾驶室内的高温。

图:为更大限度地减轻车重,整块门板被替换成碳纤维。

图:方程式赛车需要“外劳”,也就是需要技师用千斤顶将赛车撬起,然后再进行换胎之类。而房车毋须“外劳”,自身带有千斤顶,图为雅力士赛车四个千斤顶的其中一个。

图:碳纤维材质的油箱,位于后轴上方的后备箱区域。